《从摆渡到白渡》

|
“外白渡桥”
1856年,苏州河上第一座木质桥梁在靠近黄浦江的河口上由英商韦尔斯出面组织建成。因该桥位置在原本各个摆渡口中的
最外侧,上海人都习惯地称之为“外白渡桥”,桥主规定来往行人马车过桥均要付“过桥税”,引起上海市民怨声载道,1873年工部局遂在韦尔最外侧,斯桥边另造了一座具有同等功能的木桥,市民因为不用再交过桥费而将这座木桥称作“外白渡桥”。
 1906年,工部局又将外白渡木桥改建成钢桁桥,并于1907年年底通车。
这座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由于处在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埔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自落成后便成为上海天际线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的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里,外白渡桥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为了迎接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市政府决定彻底维护加固外白渡桥。

2008年3月1日,外白渡桥开始维修作业,桥体与基座分离后被移入位于浦东民生路码的上海船厂。


2009年4月,经过为期一年左右的大修,外白渡桥重新开放。此次长达10个的大修是自1907年建成以来,对这座重约1000多吨的老桥最彻底的一次维修。这次维修中的另一个改进便是在桥身上安装了节能的LED灯光系统,使得桥梁在夜间更加绚丽夺目。

老顽童编辑整理 |
评论